經濟學家何帆說過:“我們已經進入到一片沒有航海圖的水域,一系列重大的變化都將挑戰我們的認知。
在這個時代做企業,我們必須擁有鷹的視角,既要看到遠處的群山,也要能看到草叢中的兔子。”
俄烏戰爭、疫情肆虐、原材料上漲……
當這個世界正朝著不確定走向的時候,餐飲又怎能獨善其身。
最近兩年餐飲行業里怎一個“卷”字了得。
“700多家門店的阿香米線,開賣刀削面”
“北京老字號慶豐包子,開賣餃子”
“快餐之王老鄉雞、和府撈面開起了小酒館”
似乎,前些年盛行的大單品、爆品策略正在淡出餐飲舞臺,20多年的吉祥餛飩在最新一代門店的門頭上突然加了“燒麥”二字,快餐行業效率之王南城香憑借著飯香+串香+餛飩香的另類定位,成了疫情下逆勢業績增長最快的快餐企業。
餐+模式,主要從兩個維度:
1、+消費場景 (餐+飲品,湊湊火鍋;餐+小酒館,老鄉雞、和府撈面、喜家徳都屬于此,通過改變消費場景,從而增加營收。)
2、+補充性產品(也是我們常說的多單元產品結構,比如南城香=串香、飯香、餛飩香;
秦晉味道=面+小吃+飲品,以一個產品為主打,通過延展產品線,增加營收。)
餐+模式的興起,歸因還在于餐飲競爭壓力過大,成本不斷攀升,單一產品、單一消費場景無法支撐,餐企更需耐打的商業模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