陜西面食聞名中國,這我們都知道!但到底有多少種好吃的面食?恐怕沒人數(shù)得清。
西安油潑面
屬于秦菜系
是一種很普通的面食制作方法,將手工制作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后撈在碗里,將蔥花碎、花椒粉、鹽等配料和厚厚一層的辣椒面一起平鋪在面上,用燒的滾燙的菜油澆在調(diào)料上,頓時熱油沸騰,將花椒面、辣椒面燙熟而滿碗紅光,隨后調(diào)入適量醬油、香醋即可。
藍(lán)田褲帶面
藍(lán)田著名的漢族特色面食
當(dāng)?shù)刂谱鞯拿鏃l,其長、寬、厚就像皮帶一樣,煮好后調(diào)以佐料,吃起來滑而不膩,別有一番嚼頭。
大荔爐齒面
因其形似爐齒而得名
是陜西大荔著名的漢族傳統(tǒng)風(fēng)味小吃,具有面條柔韌光潤,臊子香辣味濃的特色。
陜北抿節(jié)
由豌豆和麥子磨合而成
調(diào)水和成軟面團,放在密布篩孔的抿節(jié)床上,用手勺子或掌抿壓而下,形似饸饹,但短,只有寸長,呈無數(shù)散節(jié)狀,有豆香味。盛入大湯碗,多澆以素湯,湯以細(xì)碎的豆腐丁、洋芋丁、豆角丁等為主,食用時不用筷而用湯勺。佐料很重要,主要有韭黃、辣醬、芝麻、香菜、醋等。經(jīng)精細(xì)加工,味道很好。
延安蕎面饸饹
由蕎麥制作成粉條狀
與羊腥湯相配食用,味道鮮美可口。在陜北民間有“蕎面饸饹羊腥湯,死死活活相跟上”的俗話。
吳堡手工掛面
純手工制作,面細(xì)如絲 。
逢年過節(jié),自然會吃一兩次掛面。尤其是羊肉臊子掛面,想起來就不覺流口水。新土豆和鮮豆腐切成碎碎的小丁,海帶切成小條,再放一些黃花和各種調(diào)料。這樣的羊肉臊子掛面,聞起來撲鼻香,吃起來滿嘴香……”
彬縣御面
彬縣地方風(fēng)味特色面食
御面,又稱玉面、淤面,是一種有別于涼皮的面粉特制食品。
禮泉烙面
被稱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
烙面是陜西關(guān)中地區(qū)漢族特色面食。可加湯食用,亦可干吃。其特色吃法稱之為“泖(音:miao,一聲)”,即將面盛在碗中,反復(fù)用開水澆之。然后調(diào)上佐料,即可食用,佐料的調(diào)配比較獨特,用上等的豬油調(diào)和辣椒面,配以蔥花、韭葉、鹽及當(dāng)?shù)蒯勗斓南愦住?span>
乾縣澆湯面
重大日子及過年時才吃
正宗之地在陜西乾縣、永壽、扶風(fēng)、武功交界的地方,尤以店頭鎮(zhèn)儀井鎮(zhèn)地區(qū)為最.澆湯面是世上少有之美食。
武功旗花面
平行四邊行或三角形
因它所用的雞蛋花、蔥花、帶片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樣的平行四邊行或三角形,故而得名“旗花面”。是一種當(dāng)?shù)厝罕姺浅O矚g的面食,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,一般用來招待貴客的。也是逢年過節(jié),武功及周邊地區(qū)人們必做的一種面食。
楊凌蘸水面
面白薄筋光、油汪蒜辣香
湯面分盆裝、越嚼口越香。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,吃的時候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拉到碗里的湯中,然后夾著面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。楊凌蘸水面講究個一青二白,青則可以是菠菜、苜蓿、豌豆苗等等,總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搖的青綠于水,面是拉出來的,寬3-5厘米,長1.5-3米,厚2-3毫米,白白的盤繞于青綠之中。
岐山搟面皮
酸辣可口
具有筋斗、柔軟、涼香、酸辣可口的特點,是關(guān)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,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風(fēng)味的食品之一。
岐山臊子面
起源于商周,清代已馳名
岐山臊子面以薄、筋、光、煎、稀、汪、酸、辣、香而著名。臊子面要求寬湯,即湯多面少,并突出酸辣味。所謂煎、汪即面條要熱的燙嘴、油要多,才能體現(xiàn)此面的特色 。
麟游血面條
薄勁香、煎稀汪
“薄”是指血面搟得很薄;“勁”是指血面柔中帶勁,耐煮耐泡;“煎”是指湯很煎和,湯溫較高;“稀”是指面少湯多,味道鮮美(人常說味道都在湯里頭);“汪”是指湯的搭頭很豐富,色彩搭配鮮艷,油多味香。它食用方便,利于貯存。味濃而不腥,色紅而不辣,油厚而不膩。營養(yǎng)豐富,香味悠長,是宴待賓朋、饋贈親友的獨特食品。
西府扯面
關(guān)中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面食小吃
陜西八大怪之一,寬如褲帶。用燒熱的油潑后攪拌食之,其特點是色澤協(xié)調(diào)、光滑柔韌、淡雅清香。
蕎剁面
定邊美食
將蕎麥面粉和成面團,搟成薄餅,用專用剁刀(月牙形、長約一尺、兩端有柄,雙手操作)剁成韭葉寬的長條,再將羊湯澆入即可。
榆林羊肉面
是田莊的一大飲食特色
到田莊不吃羊肉面就如同到西安沒有吃羊肉泡饃。純純的羊肉湯、地道的田莊手工面,熱氣、香氣、辛辣氣撲面而來。
神木碗托
分為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
是神木百姓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。食用時可以刀切,可以爪撓,然后澆上酸醋調(diào)味,碗托利滑爽口,湯水清香可口。